详细页面

高铁挺进“大别山”——黄黄高铁正式开通

发布时间:2022-04-21 作者:郑昱雯、杨晓栋、李绍帅 来源:第五项目部 字号:

4月22日8时整,随着首发列车从黄梅东站出发驶往武汉,标志着由中国通号负责实施的新建黄冈到黄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大别山”革命老区正式接入国家四通八达的高铁路网体系,老区人民出行也更加便捷,大大缩短了老区与周边地区间的时空距离。

新建黄冈至黄梅铁路通信信号系统工程,自黄冈东站(含)至黄梅东站(不含),正线全长125.16公里,含黄冈东站(接入既有相关工程)、浠水南站、蕲春南站、武穴北站车站4个,线路所2个(巴河线路所、濯港线路所),中继站5个,基站31个,铁塔43座。中国通号负责全线通信、信号、信息专业配套相应改造,增加相关设备等工作。

中国通号参建项目部自2020年11月进场施工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铁集团、武汉局集团、武九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精神,精心组织、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坚持“创新驱动”,弘扬“工匠精神”,将黄黄高铁打造成“绿色、智能、精品”高铁建设新标杆。

剑指“东西”打通枢纽

作为黄黄高铁与武冈城际交汇的重要站点,黄冈西、黄冈东站两处咽喉的相继改造开通为黄黄高铁全线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既有黄冈西站为武冈城际铁路上的无配线车站,按照要求进行扩建改造。如果说车站信号系统是车站的大脑,软件换装施工,就是做“开颅手术”。随着命令的下达,参建项目部近两百人同时开始施工:近千根拆改配线,启用8个轨道电路区段,移设8架信号机,2处信号点、新设应答器24台,拆除既有应答器16台,既有应答器报文修改65台、拆除既有电容32个,新设电容10个、启用新版LKJ数据、启用5个车站的联锁、列控、CTC、微机监测新版软件,同时对既有武汉局集团调度中心软件进行换装开通。

参建项目部调集优势资源,提前谋划、精心施工,通过不断完善、优化施工方案,大大缩短施工、试验时间,只利用六个天窗就完成了各系统的软件换装、试验、动车验证及开通工作,将对既有城际、客专的影响降至最低,成功完成了黄冈西站的改造施工。

黄冈东站作为黄黄高铁东端的引出点,与武冈城际铁路正线贯通,是黄黄高铁与武冈城际的重要咽喉站。为了推动黄冈东软件插入试验保质保量的完成,激发职工劳动及安全意识的积极性,项目部举行了专题劳动竞赛,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施工前,参建项目部提前细化施工方案,制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风险应急预案,组织所有参与开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技术交底,确保设备到人、责任到人。施工中坚决执行总体行动部署要求,精心组织、上足资源、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技术复杂等困难,兑现了节点目标和“一线不错、一事不出,一点不延”的庄严承诺。开通期间正处于全国疫情反弹的情形下,针对开通现场人员密集,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参建项目部在确保开通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做好现场防疫措施对进入现场的人员测温、扫码,记录最近活动轨迹和健康状况。同时,与武汉电务段密切配合,采取“背靠背”的施工模式。共同盯控现场施工任务,确保了运输安全,获得了武汉局集团发来的表扬贺电。

强化管理 提升品质

在黄黄铁路配备科技含量高、性能优良、生产效率高、环保性能好的机械设备。应用国家专利轨道长度测量车进行电容布距和轨道电路区段测量,提高测量精度,确保列控数据准确。钢轨钻孔作业采用全自动轨道钢轨钻孔机,提高钻孔精度和作业效率。采用自主研制的32位航空插头及电缆导通测试装置,对32位航空插头及电缆进行自动导通测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采用自主研制的联锁试验轨道电路、信号机模拟器代替传统的扭子开关及白炽灯试验盘,提高试验精度及效率。使用自主研发的多级道岔控制器,在道岔铺设及转辙设备安装完成之后,而现场机械室不具备电气操纵的条件时进行道岔操纵试验,提高多级道岔调试的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升施工质量及进度。应用自主研发的信号电缆绝缘自动测试器,进行电缆敷设前的绝缘测试,提高测试数值准确性及测试效率。

组建项目管理、系统集成设计、施工安装、系统调测、集成测试专业队伍。加强光电缆敷设、防护墙钻孔、箱盒配线、转辙装置安装、室内配线、系统调试等专业化施工队伍管理,开展专业化培训,固定专业技术人员,配齐技术工人。采用先进的工艺工法,应用自主开发的模具标尺和施工机具,全面提高专业化施工水平。

 

开展室内外设备布线工厂化施工,采取中继站预配、电缆支线预制、室外箱盒器材预配、设备线把提前绑扎等方式,从而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绿色环保。

       全线推广使用二维码管理系统,利用动态二维码技术实现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全过程管理,对每道工序的完成状态、完成时间以及操作人员信息进行动态控制。结合信号施工工艺特点,开发多种模块,应用于工程安装、维护管理等过程管理,实现物资设备、工程安装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真正实现“后台查看知现场,现场扫码知过程”的全寿命周期的过程控制管理。

利用BIM技术整合各类模型的相关信息,提前对室内外线缆布放、设备安装进行方案策划,并通过模型剖切、施工模拟等先进手段进行方案优化,彻底改变传统的施工工艺方法,并利用BIM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技术交底、首件工程实施。为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确保一次成优奠定基础。实现可视化方案模拟、可视化方案优化的全寿命周期策划管理。

优化工艺 造就精品

黄黄高铁建设过程中,参建项目部严格执行“首件示范、样板引路”制度及首件工程评估办法,充分借鉴宝兰客专、京沈客专、京张客专在精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结合项目实际,认真开展首件定标及首件工程评估工作,并对信号专业室内25项,室外19项进行创新优化,统一全线施工工艺标准,固化作业程序、工艺流程和保证措施。标准确定后,分为两步进行推广和强化,首先组织作业人员分批到定标站进行集中学习,重点强调,反复灌输,确保理解充分。其次,开展实操培训考核,提高操作水平,将样板引路落到实处,做到干就达标准、建就成精品。

移频柜配线采用42P理线器,使线缆竖直整齐不交叉,且明确线缆出线位置,配线工艺整齐美观,便于后期查找与维护。

移频柜断路器增加带有用途标识的透明防护罩,起到防尘效果,而且方便维护人员查找位置,防止误碰造成轨道电路故障。

改变原有“立交”格栅式走线方式,采用新型插接式夹线板固定线缆,线缆平铺,美观整齐,每层线缆之间采用绝缘板隔离,防止信号干扰。

改变以往一孔多线的出线方式,增加带有标识的出线孔的底板,一孔一线,使线缆标识清楚,排列整齐,工艺美观,便于维护查找。

组合柜零层设于机柜底层,电源线采用机柜下方出线,有效防止高低压线缆相互干扰,底部增加零层标识牌,便于维管单位日常测试、故障查找。

桥梁地段钢轨引接线2根短线增加橡胶管防护,防止由于钢轨引接线磨损造成的轨道电路故障;PE管固定采用双卡固定,增加稳固性、安全性。

方向盒内电缆成端制作时,在电缆根部,胶室上部增加红(Ⅰ)、绿(Ⅱ)、白(Ⅲ)、蓝(Ⅳ)、白(Ⅴ)、蓝(Ⅵ)等对应颜色的组别套管,便于配线故障查找及后期维护。

电缆配线时增加红色橡胶软管,代替以往透明热缩管,减少热缩过程,提高配线效率,配线完成后增加带测试孔的全覆盖绝缘帽,防止短路的同时方便日常测试。

黄黄高铁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重大铁路项目,是我国“八纵八横”主通道京港(台)高速通道和京九高铁、武杭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黄高铁开通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等地进入“高铁时代”,对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完善长江经济带铁路网布局、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浏览次数:556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